您的位置: 首页 » 法律资料网 » 法律法规 »

关于印发《“小金库”治理工作举报奖励办法》的通知

作者:法律资料网 时间:2024-06-30 21:20:02  浏览:8303   来源:法律资料网
下载地址: 点击此处下载

关于印发《“小金库”治理工作举报奖励办法》的通知

财政部 监察部


关于印发《“小金库”治理工作举报奖励办法》的通知

财监[2009]26号


各省、自治区、直辖市纪委、监察厅(局)、财政厅(局)、审计厅(局),中央和国家机关各部委纪检组(纪委)、监察局,中央纪委各派驻纪检组,监察部各派驻监察局、监察专员办公室,中央直属机关纪工委,中央国家机关纪工委:

根据《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深入开展“小金库”治理工作的意见〉的通知》(中办发[2009]18号)和《中共中央纪委监察部财政部审计署关于印发〈关于在党政机关和事业单位开展“小金库”专项治理工作的实施办法〉的通知》(中纪发[2009]7号),中共中央纪委、财政部、监察部、审计署制定了《“小金库”治理工作举报奖励办法》。现印发给你们,请结合实际,认真贯彻执行。

附件:“小金库”治理工作举报奖励办法

附件:

“小金库”治理工作举报奖励办法

第一条 为了鼓励举报“小金库”,根据《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深入开展“小金库”治理工作的意见〉的通知》(中办发[2009]18号)和《中共中央纪委监察部财政部审计署关于印发〈关于在党政机关和事业单位开展“小金库”专项治理工作的实施办法〉的通知》(中纪发[2009]7号)的有关规定,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本办法所称举报奖励,是指在“小金库”专项治理工作期间,向“小金库”治理日常工作机构举报违反法律法规及其他有关规定,应列入而未列入符合规定的单位账簿的各项资金(含有价证券)及其形成资产的问题,经核查属实,对举报有功的单位和个人(以下简称举报人)给予的奖励。

第三条各级“小金库”治理日常工作机构应当认真受理举报,建立健全相关的登记、核查、处理、督办、答复、统计和报告制度,并向社会公开举报电话(传真)、电子信箱、通信地址。

第四条 举报人自愿向“小金库”治理日常工作机构举报“小金库”违法行为,经核查属实,由“小金库”治理日常工作机构根据举报时效、举报材料的详实程度、举报内容与查实内容相符程度等,按照查出并已收缴入库的“小金库”资金、税款、罚款合计金额的3%-5%,给予举报人奖励,奖励资金最高额为人民币10万元。

第五条 举报人举报的事项应当客观真实,对其提供材料内容的真实性负责。有下列情形之一的,不予奖励:

(一)举报人无法证实其真实身份的;

(二)举报内容含糊不清、缺乏事实根据的;

(三)举报人提供的线索与“小金库”治理日常工作机构查处“小金库”无关的;

(四)有关监督检查机关已经发现或者正在查处的;

(五)法律法规规定不予奖励的其他情形。

第六条 同一“小金库”被两个或者两个以上举报人分别举报的,奖励符合本办法规定的最先举报人。举报次序以“小金库”治理日常工作机构受理举报的登记时间为准。

第七条 “小金库”治理日常工作机构用于奖励举报人的资金,由同级财政预算安排。

举报奖励资金的拨付,应符合财政部国库管理制度的有关规定。

第八条 “小金库”治理日常工作机构根据举报及查处情况,确定有功举报人后,通知举报人到指定地点办理申请奖励手续,查验并留存个人身份证件或单位证明文件的复印件,登记用于领取奖励资金的银行账户,填写《举报“小金库”奖励申请表》。

联名举报同一“小金库”的,由第一署名人办理手续。

相关举报人在接到通知之日起90日内,不到指定地点办理手续,视同放弃奖励。

第九条 举报人或者联名举报的第一署名人不能亲自到“小金库”治理日常工作机构指定的地点办理手续的,可以委托他人代行办理。代办人代办领奖手续应当持有委托人的授权委托书、身份证或者其他有效证件以及代领人的身份证或者其他有效证件。

举报人是单位的,可以委托本单位工作人员代行办理手续。代办人应当持委托单位的机构代码证书、授权委托书和代办人的身份证、工作证等代办手续。

第十条 “小金库”治理日常工作机构根据收回的《“小金库”举报奖励申请表》,按有关程序认定举报人或代领人身份、入库金额及奖励金额后,履行审批手续,按照预算和国库管理有关规定支付奖励资金。

第十一条 受理举报的机构应当依法保护举报人的合法权益并严格为其保密,任何人不得以任何方式泄露举报人情况及举报内容。《“小金库”举报奖励申请表》、委托人或单位的授权委托书等办理申请手续的资料,涉及举报人信息的相关财务凭证等由“小金库”治理日常工作机构作为密件存档。

第十二条 “小金库”治理日常工作机构及工作人员在受理举报和支付举报奖金等工作中玩忽职守、徇私舞弊,给工作造成损失,以及态度恶劣、产生不良影响的,给予批评教育直至党政纪处分或组织处理;构成犯罪的,移交司法机关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第十三条 各级“小金库”治理日常工作机构可根据本办法制定实施细则或操作规程。

第十四条 本办法由财政部商中共中央纪委、监察部、审计署解释。

第十五条 本办法自公布之日起施行。

下载地址: 点击此处下载
采取有力措施 提高公文质量

闵 涛


  公文是联系和处理工作的一种书面工具,在机关公务活动中发挥着及其重量作用。机关公文与其他公文相比,有其自身的特性。然而,由于受传统与习惯的影响,对公文质量的重量性普遍认识不高,机关文秘人员受知识结构、专业水平所限,缺乏必要训练,使得机关公文在质量上普遍偏低,影响了机关公文功效的正常发挥。

  笔者仅就机关公文质量的现状等问题提出一些浅见,以便引起办公部门的重视。

一、存在的问题

  1、文件使用不当,拟写公文常有文种使用不当的情况,常见“报告”与“请示”文种混为一谈。如拟写公文标题:《北安市人民法院购置档案装具的请示报告》,但文尾还写有:特此请示,请予批复,显而易见,这是一份请示文种公文,请求上级部门对文中的内容给予批复。诸如此类,标题用“报告”文种,内容是“请示”,形式与内容的不统一,这就是请示与报告不分,给收文机关的登记办文者带来误导,公文拟写文种使用不当时,常会出现延误公文处理时限,推迟办理的情况。

  2、联合行文不规范

  时常会遇到在联合行文过程中,有些主办机关的办文者感情用事,提出文尾盖印章时,要尊重联合行文单位,我们客气一些,印章盖在最后。这种提法是错误的,两个以上的机关联合行文,主办机关应排列在前,应该说这里不存在尊重、客气的问题,谁主办谁在前。

  3、成文日期模糊不清

  常见机关打字员将公文的成文日期打成拟文日期,联合行文的公文成文日期误打成本机关的签发日期或拟文日期。成立日期,关系文件的生效或形成时间。因此,必须写得明确完整,一般的文件,以最后签发机关签发日期为准。

  4、发文字号编写不规范

  发文字号是由发文机关编排的文件代号,它的作用一是统计发文的数量便于管理;二是查找和利用文件时,可以作为文件的代号使用。

  有的机关文秘人员调动频繁,工作出现断层现象,加之公文知识培训不够,拟写公文发文字号常出错误。例如:有的公文发文字号编写为×××字第1999(3)号,有的公文发文字号编写为(1999)×××字第024号,以上两例均不规范,机关代字后都多加“字”“第”两字,造成机关代字不简洁、明了、应删掉,发文字号应按机关代字、年份、顺序号依法排列,规范的发文字号如:北安市人民法院的发文字号是:北法发(1999)20号。

  总之,提高公文质量是一项重要的基础工作。它是立卷归档工作的基本条件,也是档案部门开展工作的重要基础,只要各级办公部门加以重视,并有计划地进行检查,采取必要的措施,及时纠正存在的问题,提高与保证公文质量是可以做到的。

二、采取的措施

  1、提高文秘人员的思想素质。文秘人员要具备奉献精神,求真务实的精神,开拓进取的精神和精诚协作的精神,只要文秘人员具备了这四种精神,就一定会有强烈的事业心和责任感和一丝不苟的精神,就能尽心尽力地完成工作任务。

  2、提高文秘人员的业务素质,在改革开放,市场经济的新形势下,文秘人员为了适应新形势的需要,要博览群书,加强各方面的修养,认真学习好《文书学》、《档案管理学》和《机关应用文》等专业知识,加强专业知识的学习,开展必要的文秘知识培训,使文秘人员练好基本功,适应工作需要。

  3、文秘人员要当好领导的参谋和助手,要发挥主动性和创造性,不断深入实际调查研究,全面熟悉本单位的工作情况,帮助领导出主意,想办法,当好参谋,发现问题及时反映,卓有成效地完成好各项工作任务。

  4、领导重视,切实加强对文秘工作的领导。领导要以身作则,教育全体干警认清文秘工作的重要性和文秘工作在机关工作中的地位和作用,克服只重视本单位的专业工作,轻视文秘工作的认识。选择文秘人员时,要把具有较高文化知识和各方面表现突出的同志选配到文秘岗位上来,同时,帮助文秘人员解决工作、生活中的实际问题,在政治待遇和生活待遇上要与其他庭、科、室同等待遇。

安阳市人民政府办公室关于印发安阳市地表水饮用水水源保护区管理办法的通知

河南省安阳市人民政府办公室


安阳市人民政府办公室关于印发安阳市地表水饮用水水源保护区管理办法的通知

安政办〔2010〕222号


各县(市、区)人民政府,市人民政府各部门及有关单位:
《安阳市地表水饮用水水源保护区管理办法》已经市人民政府同意,现印发给你们,请认真贯彻实施。




二○一○年十二月二日


安阳市地表水饮用水水源保护区管理办法

  第一条为防治全市地表水饮用水水源保护区水污染,保障饮用水安全,促进经济社会与环境协调发展,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水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水污染防治法》、《河南省水污染防治条例》、《河南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印发河南省城市集中式饮用水源保护区划的通知》(豫政办〔2007〕125号)、《饮用水水源保护区划分技术规范》及有关法律、法规,结合我市实际,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本办法适用于我市行政区域内地表水饮用水水源保护区的污染防治管理。
  第三条各级人民政府应对本行政区域内的地表水饮用水水源保护区的水环境质量负责,把城市地表水饮用水水源保护区的水污染防治纳入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实行全面规划,因地制宜,防治结合,严格管理,保证城市饮用水水源水质符合国家规定的标准。
  第四条地表水饮用水水源保护相关部门职责分工:
  (一)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负责对辖区内地表水饮用水水源保护区的水污染防治实施统一监督管理;
  (二)水行政主管部门负责饮用水水源保护区内水资源、河道、水库和水土保持的监督管理(生物工程除外);
  (三)农业行政主管部门负责指导饮用水水源保护区内农药、化肥的科学、合理使用,控制农药、化肥的过量使用;
  (四)林业行政主管部门负责饮用水水源保护区内水源涵养林的合理开发利用,做好涵养林地和各级重点公益林地植被保护的管理;
  (五)国土资源行政主管部门对饮用水水源保护区内矿产资源的开采,应当优先考虑保护饮用水源,严格进行审批和管理;
  (六)卫生行政主管部门负责监督检查生活饮用水卫生标准的执行情况,对水源水、出厂水进行定期监测;
  (七)住建行政主管部门负责城市供水设施的建设和保护。
(八)供水单位应定时监测水质状况,发现污染立即采取应急措施,并及时向住建、水利、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报告。
  第五条根据《河南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印发河南省城市集中式饮用水源保护区划的通知》(豫政办〔2007〕125号),我市地表水饮用水水源保护区为:岳城水库、弓上水库和南谷洞水库地表水饮用水水源保护区。岳城水库地表水饮用水水源保护区一级保护区范围为从取水口到五水厂进水口的输水管线两侧5米内的区域;弓上水库地表水饮用水水源保护区一级保护区范围为大坝上游500米的水域及其周围200米的陆域,二级保护区范围为一级保护区外2500米的水域及其山脊线以内和距公路1000米的陆域;南谷洞水库地表水饮用水水源保护区一级保护区范围为取水口外围300米的水域及正常水位线以上距岸边200米的陆域,二级保护区范围为一级保护区外库区全部的水域及距岸边500米的陆域。
  第六条一级保护区的水质标准不得低于《地表水环境质量标准》(GB3838-2002)中的表一Ⅱ类项目标准,补充项目和特定检测项目满足表2和表3限值要求。
  二级保护区的水质标准不得低于《地表水环境质量标准》(GB3838—2002)中表一Ⅲ类标准,并且保证流入一级保护区的水质满足一级保护区水质标准的要求。
  第七条在我市地表水饮用水水源保护区内禁止从事下列活动:
  (一)禁止向水体排放、倾倒工业废渣、城镇垃圾和其他废弃物;
  (二)禁止在水库最高水位线以下的滩地和岸坡堆放、存贮固体废弃物和其他污染物;
  (三)禁止向水体排放油类、酸类、碱液或者剧毒废液;
  (四)一级保护区内禁止新建、改建、扩建与供水设施和保护水源无关的建设项目;禁止从事网箱养殖、旅游、游泳、垂钓或其他可能污染饮用水水体的活动;
  (五)二级保护区内禁止新建、改建、扩建排放污染物的建设项目;从事网箱养殖、旅游等活动的,应当按照规定采取措施,防止污染饮用水水体。
  第八条相关县(市)人民政府应严格按照《饮用水水源保护区标志技术要求》,规范辖区内地表水饮用水水源保护区地理界桩、界牌和警示标志的设置,并责成相关部门负责管理和维护,并做好保护饮用水水源的宣传教育工作。
  第九条相关县(市)人民政府应当完善本辖区《饮用水水源地水质达标工作方案和应急预案》,预防和控制突发饮用水水源污染事件的发生。所属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应当建立饮用水水源保护区日常监测制度,每月对饮用水水源进行常规指标监测,每年进行一次全指标监测,对检出的特定污染物分析污染来源,并制定防治措施。
  第十条环境保护行政管理部门和其他依法行使监督管理权的部门有权对管辖范围内的排污单位进行检查,被检查的单位必须如实反映情况,提供必要的资料。
  第十一条在地表水饮用水水源受到污染、威胁供水安全等紧急情况下,水源地管理机构必须迅速采取措施,通知有关取水单位,并立即报告当地人民政府和环境保护、卫生、水行政等相关部门。接到报告的环境保护部门应及时报上一级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备案。
  企事业单位造成或可能造成水污染事故的,应当立即启动本单位的应急方案,采取应急措施,并向事故发生地的政府或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报告。
  第十二条违反本办法规定的,由相关政府或行政主管部门依法予以处理。
  第十三条拒绝、阻碍相关行政主管部门依法执行公务的,由公安机关依照《中华人民共和国治安管理处罚法》的规定进行处罚;构成犯罪的,由司法机关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第十四条本规定自印发之日起施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