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页 » 法律资料网 » 法律法规 »

关于修改《江西省城市维护建设税实施细则》的决定

作者:法律资料网 时间:2024-07-23 13:49:01  浏览:8092   来源:法律资料网
下载地址: 点击此处下载

关于修改《江西省城市维护建设税实施细则》的决定

江西省人民政府


关于修改《江西省城市维护建设税实施细则》的决定
江西省人民政府



《关于修改〈江西省城市维护建设税实施细则〉的决定》已经1998年1月9日省人民政府第80次常务会议讨论通过,现予发布施行。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行政处罚法》及其他相关法律、法规的规定,省人民政府决定对《江西省城市维护建设税实施细则》作如下修改:
1.第三条修改为:“城市维护建设税,以纳税人按照国务院发布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消费税暂行条例》、《中华人民共和国增值税暂行条例》、《中华人民共和国营业税暂行条例》及其实施细则规定实际缴纳的税额为计税依据。在缴纳消费税、增值税、营业税的同时,分别按照《条
例》规定的税率,计算缴纳城市维护建设税。
征收城市维护建设税与征收的消费税、增值税、营业税,除个别情况外,应同开一张税票,分别计算,同时交库。每月终了时,由市、县地方税务局,根据税票列明的城市维护建设税,通过金库统一划转‘城市维护建设税’科目。”
2.第六条修改为:“城市维护建设税的缴纳地点,以缴纳消费税、增值税、营业税的地点为准。”
3.第八条修改为:“凡是国务院发布的消费税、增值税、营业税三个税收暂行条例及其实施细则规定减税、免税的,其城市维护建设税也同样给予减免。
纳税义务人按税法规定缴纳城市维护建设税确有困难要求减免的,可向县、市地方税务局申请,经审查同意后,报县、市人民政府批准。”
4.第九条修改为:“城市维护建设税的征收、管理、纳税环节、纳税期限、纳税申报登记手续等事项,比照增值税、消费税、营业税的有关规定办理。”
5.第十一条修改为:“纳税人、扣缴义务人按照法律、行政法规规定或者税务机关依照法律、行政法规的规定确定的期限,缴纳或者解缴税款。纳税人因有特殊困难,不能按期缴纳税款的,经县以上地方税务局(分局)批准,可以延期缴纳税款,但最长不得超过3个月。
纳税人未按照前款规定期限缴纳税款的,扣缴义务人未按照前款规定期限解缴税款的,地方税务机关除责令限期缴纳外,从滞纳之日起,按日加收滞纳税款2‰的滞纳金。”
6.第十二条修改为:“纳税义务人发生纳税义务而不按照规定申报纳税的,当地地方税务机关有权确定其应纳税额。”
7.第十四条修改为:“纳税义务人违反本实施细则第九条、第十一条、第十三条的有关规定,地方税务机关可依照《中华人民共和国税收征收管理法》第三十七条、第三十九条、第四十条规定进行处罚。”
8.第十五条修改为:“纳税义务人不依照税法规定纳税,任何人都可以检举揭发,经地方税务机关查实处理后,可按规定奖励检举揭发人并为其保密。”
9.第十六条修改为:“纳税人同地方税务机关在纳税问题上发生争议时,必须先依照法律、行政法规的规定缴纳或者解缴税款及滞纳金,然后可以在收到地方税务机关填发的缴款凭证之日起60日内,向上一级地方税务机关申请复议;上级地方税务机关应在接到申请之日起60日内
作出复议决定。纳税人对上级地方税务机关的复议决定不服的,可以在接到复议决定书之日起15日内向人民法院起诉。超过规定期限的,应视为纳税义务人放弃权利,地方税务机关不再处理。”
10.第十九条修改为:“本实施细则具体应用中的问题,由省地方税务局负责解释。”
本决定自发布之日起施行。



1998年2月17日
下载地址: 点击此处下载
政府实现社会公民权这一积极权利的物质基础是其依据政治权力所取得的税费收入,税收一般被认为是政府代表国家强制、无偿取得的,是对纳税人的财产权某种意义上的“侵害”,当然,这种“侵害”是有社会公民权这一积极权利的实现为其正当性支持的,只是,这种“侵害”适可而止。也就是政府凭借政治权力,通过强制性征税或征费的手段实现对国民收入的再分配,并藉此建立起以社会保障和其他财政支出为核心内容的收入再分配体系。

财政责任超限会诱发财政危机

经济发展对社会保障的促进作用,表现在它为社会保障提供着相应的财政基础,而这是任何社会保障项目赖以启动并实现其预定目标的先决条件。“如何调整政府所从事的各项服务性活动,或者如何控制政府为提供这些服务而筹集和管理由它支配的物质资源的工作,乃是极为繁复的问题。……应当将政府的强制性活动和垄断权严格限定在实施正当行为规则、保卫国防和征收税款以及资助政府活动三个方面。”[18]笔者认为,这种限定仍然不足够,政府最终花掉的支出要比实际需要大得多,因此,政府对其自身进行改革是非常必要的,这有助于政府更有效地专注于其主要经济、社会目标,从而使得在不过多地牺牲经济和社会福利的条件下压缩财政支出成为可能。社会保障是以经济手段来解决各种特定的社会问题,财务风险大,一旦发生经济危机,必然波及整个社会。社会保险基金的筹集方式由费改为税,政府的角色将由责任分担者转为完全责任者。社会保险预算将与政府公共预算等形成并表的复式预算体系,保险对象的范围也将由可选择性与阶层性扩大到普遍性或全民性的,其资金性质将由劳动者公共后备基金转变为政府财政资金。一旦社会保障基金的收支完全纳入复式预算体系,政府应对社会风险的财政责任如果不受控制,就很可能会诱发财政危机。

社会保障领域的危机主要表现为财政危机,即社会保障基金收支出现财政赤字,进而影响社会保障制度的正常运转,并影响整个财政预算的平衡甚至总体经济平衡。某种程度上,社会保障作为一种强有力的社会再分配手段,实质上是劳动者与退休者、高收入者与低收入者、就业者与失业者、健康者与患病及残障者、幸运者与不幸者之间的利益调整与再分配,因此,政府处理财政危机的政策取向,不外乎是“合理调适上述不同阶层的利益格局,并通过对已有的社会、经济政策作适度调整等措施加以缓和与化解……要防止、控制或消除社会保障的潜在危机,还必须采取相应的经济措施”。公共财政的本质决定了政府是系统性社会风险的最终承担者,但是,如若政府应对社会风险的责任不受限制,就有可能发生财政风险。而政府承担应对社会风险的责任理应有所谦抑的理论依据在于其不能过度侵害国民财产权。现代社会风险的防范和化解难度也超过了以往,风险社会中的社会保障的重要性不言而喻,有关社会保障的理论和制度的研究也历久弥新。本文试图另辟的蹊径是:基于均衡保护国民财产权和社会公民权的视角,研究政府应对社会风险的责任的有限性问题,确立以公民的社会基本权为限度的政府责任。

我国2004年《宪法修正案》规定:“国家建立健全同经济发展水平相适应的社会保障制度”。社会保障,是指国家和社会保证有困难的劳动者和其他社会成员以及特殊群体成员的基本生活并逐步提高其生活质量。各国社会保障的基本功能都是保障公民的基本生活、维护生活稳定、促进经济发展、保持社会公平和增进国民福利。从社会保障的基本原理及其制度功能来看,社会保障资金的支出似乎是不可削减、无法讨论的。同样,发达国家的社会保障制度也可能因政府无限承担应对社会风险的责任而面临财政危机,例如,美国政府为了应对老年社会保障基金的亏空危机,就提出了各种政策建议,最有代表性的是多次调整职工退休年龄:将现行65岁零4个月的退休年龄提高到67岁,甚至鼓励人们尽可能延长工作年限,包括不领取退休金而继续工作到70岁。美国学者也明确提出:“要么提高税率,要么削减福利,才能使美国老年社会保障体制走出困境。”[21]美国社会保障信托基金作为美国预算中最大和最重要的信托基金项目,建立在基于现期纳税与未来收益的互惠交换的支出承诺的基础上。社会保障信托基金“促进了社会保障的财政独立性,把财政开支与财政常规控制过程隔离开来”,“社会保障不会遭到削减,除非社会保障机构内部认定存在所谓‘偿付危机’”。

中国台湾学者将Social Security直译为“社会安全”,不无道理:社会保障制度,是一种“旨在确保社会性安全的国家政治制度,亦即国家为推行福国利民的社会政策,立法制定制度,谋求国民生活普遍获得安全保障,免于生活资源之匮乏而濒临于危险”。对于社会保障的概念,很多学者作出了界定,也有学者进行了梳理,“社会保障的概念创造了一项基本权利:所有人,无论自下而上靠工作为主,或者无工作能力,都应得到生活的保障,甚至包括他的家庭成员。这就是新型的社会权利”。社会保障制度的设立,与政府应对社会风险的责任的法治化有着密切的关联,“若没有完善的社会安全制度保护社会中之成员,则一旦发生意外使全家生活陷入困境。且原来微薄的薪资已几乎无法进行储蓄,又需增加支出以应付突发状况,使人们所负之社会风险更大”。社会安全与社会福利是现代国家的重要政策目标,包括社会预护、社会补偿以及社会促进及社会扶助三大领域。现代的社会风险无处不在,社会成员面对种种社会风险,如何作出合理的选择与决策,是避免或克服其损失、满足其基本生活需要的重点,也是防范或化解社会风险、保持经济与社会稳定发展的关键。

如果政府为提供社会保障而支出的财政资金不受限制,可能导致财政危机的发生。尽管财政收支有法定预算控制,但预算付诸执行时往往可能出现各种各样的变数,使得原来就已经不那么平衡的预算,可能为实现经济稳定增长目标而出现更加严重的财政赤字,最终产生极大的财政风险。“正是在这个意义上,财政危机比金融危机[经济危机亦同此理]更值得关注,因为金融危机也会转化为财政危机,并最终由政府财政来‘买单’。就国家的层面而言,财政危机的发生对执政者而言是致命的,而这种宏观经济问题的出现,也将会使社会成员的经济安全权都无从得到保障。由政府无限承担应对社会风险的责任而引致的财政危机,反映出由经济与人口危机所引起的社会保障的资金收入来源困难,包括人口老龄化、失业率上升、职业伤害风险高居不下和医疗保健制度安排不尽合理等因素,亟待制度上的调整和理论上的调适。某种程度上说,“社会保障的财政危机是经济制度危机加剧的表现与要素,也是为使社会保障制度适应经济危机而采取的措施的结果和原因……危机中的社会保障制度的财政失衡触目惊心,所尝试的种种调整手段都旨在遏制互助性社会支出的增长”。

北安法院 于旭芳

泰安市人民政府关于印发《泰安市农业有害生物监测预警办法》的通知

山东省泰安市人民政府


泰政发〔2008〕49号

泰安市人民政府关于印发《泰安市农业有害生物监测预警办法》的通知



各县、市、区人民政府,市政府各部门、直属机构,市属及以上驻泰各单位:



市政府同意《泰安市农业有害生物监测预警办法》,现印发你们,请认真贯彻执行。





二OO八年八月六日



泰安市农业有害生物监测预警办法

第一章 总 则

第一条 为加强农业有害生物监测预警,减少农药使用,提高防控效果,切实保障农产品质量和农业生态环境安全,依据《农业法》、《农业技术推广法》、《植物检疫条例》和《农药管理条例》等有关法律法规,结合本市实际,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 本市辖区内农业有害生物预测、预报、发布等有关活动,均应遵守本办法。

本办法所称农业有害生物监测预警是对农业病、虫、草、鼠等影响农业生产的有害生物进行监测,分析和判断未来的发生趋势,向社会公开发布、指导防治工作,最大限度减少农药使用,提高农业无公害生产水平。

第三条 农业有害生物监测预警是社会公益性事业,各级政府应当纳入农业和农村建设发展计划,加大资金扶持力度,加强和支持农业有害生物监测预警事业发展。

第四条 市、县(市、区)农业行政部门主管本行政区域内农业有害生物监测预警工作,其所属的植物保护机构具体负责监测预警和管理。乡镇人民政府负责组织做好本行政区域内的农业有害生物监测工作。

财政、林业、园林、气象、宣传等有关部门按照各自职责,做好相关管理工作。

农业、林业部门应建立信息共享和联动机制,相互通报有关病虫害信息。

第五条 农业有害生物监测预警信息统一由当地植物保护机构负责向社会发布。其他任何组织和个人不得向社会发布有害生物预警预报信息。

第六条 政府鼓励单位和个人从事农业有害生物预测预报技术研究、推广,对农业有害生物监测预警工作成绩突出的单位和个人,由人民政府给予表彰奖励。

第二章 监测网络

第七条 市植物保护机构根据全市农作物种植布局和需要,编制农业有害生物监测预警网络建设计划,规划全市有害生物测报站(点)的布局,由市农业行政主管部门报市政府批准后组织实施。

第八条 全市农业有害生物监测预警网络由以下机构(以下统称监测机构)组成:
(一)市、县(市、区)植物保护站;
(二)区域性测报站和系统测报站;
(三)乡镇农业技术推广机构;
(四)农村测报员。

第九条 市、县(市、区)植物保护站应当按以下规定组织、实施好农业有害生物监测预警工作:
(一)组织、协调有害生物监测网络建设和运行;
(二)农业有害生物调查、观测数据的汇总、分析、上报,为当地政府和上级业务部门的防控决策提供依据;
(三)组织有害生物信息会商,分析预测发生趋势;
(四)与周边植保机构交流预警信息;
(五)农业有害生物监测预警信息发布;
(六)监督、管理监测机构和业务技术指导;
(七)组织监测预报技术培训等学术活动。

第十条 区域性测报站包括国家投资建设的农业有害生物预警与控制区域站、蝗虫地面应急防治站、疫情监测站等;系统测报站由省、市、县政府投资建设,完成国家和省、市下达的监测任务。

乡镇农业技术推广机构应当把农业有害生物监测预警作为重要职责任务,确定1-2名专兼职测报员,及时收集、上报当地农作物有害生物发生的异常信息,定期调查重要农作物有害生物发生实况,并及时向县(市、区)植物保护站报告,指导农民实行防治有害生物。

县(市、区)农业行政主管部门和乡镇政府根据实际需要和测报站建设情况聘请农村测报员,在乡镇农业技术推广机构组织指导下,监测、报告当地主要农作物病虫害发生动态。

第十一条 监测机构应当设置观测、鉴定、化验等专用场所设备,严格按全国和省统一制定的“病虫测报调查规范”进行调查、观察记载,全面掌握本辖区农业有害生物发生动态,按规定时间、项目上报,对突发性的病虫即时发出警报,对迁飞性、流行性的有害生物组织联合监测。

建立测报科技档案,保证测报数据、资料的系统、完整,每年对预报准确率进行评定,提高测报技术水平。

第十二条 气象部门应当向植物保护站无偿提供农业有害生物监测预警所需的基本气象观测资料。

任何组织和个人发现农业有害生物发生的异常情况,应当及时向当地植物保护站、监测机构或测报员报告。

第三章 监测信息

第十三条 建立实行农业有害生物监测预警信息逐级报告制度。监测机构定期将当地预警信息报县(市、区)植物保护站;县(市、区)植物保护站汇总、分析后,在规定的时间内报市植物保护站。发生农业有害生物重要灾害的,应随时报告。

第十四条 监测预警到农业有害生物发生重要灾害或灾害呈暴发、流行趋势以及其它紧急情况的,植物保护站在报告上级业务部门的同时,农业行政主管部门应立即向当地政府报告,并提出相应防控措施,必要时启动应急预案。

第十五条 县(市、区)植物保护站应将会商分析形成的有害生物预警信息和防控措施及时发送至乡镇政府、农业龙头企业等;乡镇政府应及时传送至村民委员会、农产品生产基地、农民专业合作组织、农村测报员等。

第十六条 植物保护站应统筹考虑、综合分析监测预警信息,必要时向社会公开发布,并向同级政府和上级业务部门报告;重要预警信息应按有关规定由上级业务部门统一发布,或经同级政府批准后对外发布。

第十七条 广播、电视、报纸、互联网站等新闻媒体应及时播发、刊载和传递植物保护站直接提供的适时有害生物监测预警信息;不得播发、刊载、传递其它组织和个人发布的涉及农业有害生物的监测预警信息。
  
第四章 监督管理

第十八条 市、县(市、区)植物保护站应对辖区内监测机构履行职责情况定期进行考核,加强监督检查和技术指导,提高监测预警水平。

监测机构工作人员进入农田及农产品生产场所开展调查时,生产经营组织和个人应当积极配合。

第十九条 任何单位和个人不得擅自移动或损坏农业有害生物观测场所、装置、设备以及田间监测标记等农业有害生物监测预警设施。确需迁移农业有害生物监测预警设施的,应经植物保护站同意,迁建费用由提出方承担。

第二十条 对有下列行为的单位和个人,由农业行政主管部门给予警告,责令限期改正,对拒不改正的予以通报批评,并依法移交有关部门处理:
(一)其他单位和个人发布农业有害生物监测预警信息的;
(二)新闻媒体传播非植物保护站直接提供有害生物监测预警信息的;
(三)擅自向社会公开发布农业有害生物监测预警信息的;
(四)伪造、谎报农业有害生物预警信息的;
(五)擅自移动或损毁农业有害生物监测预警设施的。

第二十一条 农业行政主管部门、植物保护站、监测预警机构及工作人员监督管理不力、工作疏忽,造成常规性有害生物预报或重大迁飞性、流行性病虫预报失误的,依法追究负责人及其监测机构工作人员的相应责任。

第二十二条 本办法自发布之日起施行。